试水多年,刷掌支付只闻其声未谋其面
来源:北京商报     时间:2023-03-16 10:09:40

业内热议的刷掌支付(又称“刷手支付”)再迎新进展。自2021年传出内测消息,再至如今申请多项商标,微信支付的刷掌支付虽未面世,但可谓赚足了眼球。从扫码到刷脸,再到刷掌,如今,支付方式正朝着脱离手机介质的方向日益演进升级。那么内测多年,如今刷掌支付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黑科技的背后,又是否有足够优势保护我们的信息安全?


【资料图】

注册多个商标

3月15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近期申请注册了近20个“微信刷掌”图形商标,国际分类涉及金融物管、通讯服务、网站服务、广告销售、家具、社会服务、机械设备、健身器材、教育娱乐等,商标申请进度均为正在申请中。

对于刷掌支付,业内其实并不陌生,尤其是近两年来,市场已多次讨论微信支付试水刷掌支付的动作。例如2021年8月就传出消息,微信支付在内测一项名为“刷掌支付”的全新支付功能,这是由腾讯优图和微信支付合作推出的新支付方式,也是国内首个支持刷脸支付设备上同时进行刷掌支付的应用。

据介绍,刷掌支付具体操作方式并不难,用户只需要在刷脸设备上注册手掌并刷脸关联到个人微信账号上,线下消费时,将手掌对着微信支付设备的扫描区,设备确认后就可完成支付。

两年前,微信团队曾就刷掌支付向北京商报记者回应,该功能仅为微信内部技术预研,未开启测试,当时也无应用计划;再至如今,多项商标申请后,就是否已有应用计划及最新进展,微信支付未向记者给出进一步消息。

但可以看到的是,微信支付刷掌功能确实还处于内测阶段。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微信内已上线“微信刷掌支付”小程序,运营公司为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最近已有300+人使用,不过记者在点开该小程序后,页面显示暂未开通内测服务。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评价,多项动作表明,疫情过去后,线下消费市场逐渐恢复的大环境下,微信支付正在加速推动刷掌支付这一新型支付介质的推广;也说明线下移动支付用户的争夺仍然没有彻底定型,随着5G时代的到来,通过生物识别介质便捷支付是新的发展趋势,其能够通过机具达到链接商户和用户的目的;同时因为便捷性的关系,也能够最大限度地绑定用户,增强用户相应的活跃度。

更多机构仍在观望

刷掌支付其实已经酝酿多年,除了此次微信支付的新进展外,另一支付巨头同样有所动作,近日有市场消息称,支付宝正在研发“掌纹支付”功能,已经有包括“掌纹识别设备”“掌纹识别装置”“生物特征识别设备”“收银设备”等专利获得授权。

事实上,早在2014年,支付宝就曾展示过其正在研发的以生物识别为核心的前沿安全科技,其中包括人脸、声纹、掌纹、指纹、笔迹和击键识别。

而到2015年,也有银行尝试应用过刷掌支付。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6月,原四川攀枝花市商业银行推出全国首台掌静脉识别银行自助机,操作上,用户可在该行自助机具上选择“掌静脉”,输入手机号,一秒钟扫描出手掌静脉,输入密码后即可办理存款、取款等业务。

王蓬博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对于支付来讲,能够看到每一次的技术进步后,支付介质和鉴权手段都会相伴发生改动,比如从贝壳到金银再到卡基类的介质等。从生物识别技术本身看,这也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对底层支付系统相应进化的需求。

“生物识别技术从介质层面看有不易遗忘、随身携带、不易伪造等特征,从鉴权角度看则在信息不被泄露乱用的前提下,更加安全和方便。”王蓬博认为,刷掌支付拥有更好的便捷性和高识别率等特征,因此生物识别技术确实是支付介质随着科技进步而变化的未来趋势之一,且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同样称,刷掌识别主要通过手掌纹路、静脉分布等具有独特性、唯一性的生物信息来完成用户身份的精准识别。与刷脸识别等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比,手掌信息的采集显然更需要得到用户本人的知情和配合(比如不像刷脸易被偷拍和盗用),能够在安全、便捷和隐私保护等层面实现更好平衡。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于刷掌支付,更多的仍是只闻其声未谋其面,另外许多市场机构也仍处于观望状。例如3月15日,就是否计划推进刷掌支付的话题,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采访了多家支付机构,大多数表示先观望,未有明确规划。

尽管从刷掌支付的功能来看,相对于刷脸支付或更加便捷,且更容易在便捷性和安全隐私方面找到一定的平衡。但实际上多年试水均未大范围应用,也侧面反映了不少推广难点和机构侧顾虑。

“例如要面对和刷脸支付一样的问题,包括误操作如何追回、如何保证用户隐私的安全性,特别是涉及到个人生物特征的数据安全,以及如何防范可能存在的大规模盗刷等等。”王蓬博直言道。

金天同样称,从目前看,刷掌识别的大规模商用还可能面临如下困难,一是需要重塑用户的支付习惯,比如疫情结束后用户可能回归刷脸等已有支付方式,对刷掌支付的安全性、卫生性问题或有疑虑等;二是与刷脸支付仅需要手机不同,刷掌支付还需在终端配套专门的识别设备,这可能增加平台和商户成本,对其推广意愿也可能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距离落地还需要时间

“全身上下都能支付,出去逛一圈房子都归银行了”“会不会被犯罪分子‘剁手’,要是大范围推广是不是要考虑给手买份保险”……这是不少用户侧对刷掌支付的戏谑评论,能看出消费者对刷掌支付保持高度关注,但也侧面反映其对刷掌支付的使用更多的还有不信任。

“虽然从使用的安全性上来讲,生物识别安全性是最高的,但前提一定是要做好对用户使用习惯和保护个人隐私心理的尊重,特别是广泛用户对个人隐私保护逐渐敏感,如何做到不强迫用户被迫使用,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王蓬博认为,除了支付机构端外,科技企业也要重视用户隐私问题,防止信息滥用,遵循“最小、够用”原则,自查自纠,从源头上杜绝信息的滥用和丢失。

谈及落地,王蓬博预计,机构首先要做好安全测试,其次还要进行设备终端的大范围改造和布设推广,他认为距离大范围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

金天则称,疫情三年中,以刷脸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应用遭遇一定的场景局限(比如需要摘掉口罩),这为刷掌等其他技术的探索创造了有利的时间窗口。从长期看,刷掌支付还需要从场景应用角度出发,找准与刷脸等其他支付方式相比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才能在市场中站稳一席之地。

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

关键词: